-
Notifications
You must be signed in to change notification settings - Fork 0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知识分享:探寻拖延习惯的根源 不妨了解一下棉花糖实验 #22
Comments
此项内容与另一项内容 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想推荐给年轻人? 直接相关 |
一个实验做几十年 |
觉得这个实验有一些微妙的问题。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参加实验前的生活习惯,口味不同; 换言之,当没有产生欲望时,可能是诱惑不够大。 也就是说,不同实验对象在这一实验中的表现是否能作为对照,我心中是存疑的。 |
事实上,存有质疑的并不只有我: 文章中提到:
可见,环境安全感是影响孩子内心决策的重要因素。 |
|
另一个实验: http://lesswrong.com/lw/hw6/a_new_interpretation_of_the_marshmallow_test/ 设置对照组,在棉花糖实验之前先营造信任感和不信任感。 |
以上评论, 是由浅入深, 从单一研究扩展到复合研究的好例子. 如果要把研究人员是否会撒谎考虑进来, 就拓展到博弈论层面了, 可以进一步阅读网上文章 媒体解析20万元猜拳策略研究重要意义:是博弈论的一项人性研究. 时间所限, 目前暂不开设新的 issue, 仅仅保留此评论. |
如果你希望研究拖延习惯的根源,我推荐一篇科学杂志的文章《针对儿童的延迟满足感的研究(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
中文介绍可参考 - 棉花糖实验 · 地球周刊 科技 · 2009-05-24 ,南都网,数字报,电子报,南方都市报。
相关参考视频可参考:可爱小孩-棉花糖实验-别急著吃棉花糖。
关于人的成败得失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觉得这篇文章比较基础。人脑中早已固化好了某种 我想早点得到 的心理。我猜想,人生中各种 半途而废,各种 说好了又反悔,各种 拖延误事,各种 平时贪玩耍临时抱佛脚……背后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这种心理(其实,我自己也常犯这种毛病)。
在我自己看来,拖延症的根源似乎在于:我在 不确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或者不确定是否能通过做某事满足需要 的时候,就做出了远超个人能力水平的承诺。而一旦挑战性远超个人能力水平,就很难进入心流理论中所谓的心流状态(进入心流状态意味着获得愉悦感),从而很难不断坚持下去。
仅仅探究拖延习惯的根源还不够,我们更希望能够克服这种习惯。这就引出了另一项知识分享 若想克服拖延的习惯 请试着建立《健康的时间观念》
The text was updated successfully, but these errors were encount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