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在和张桦老师聊天的时候,突然提到看能不能让我写一篇有关 Wiki 和科协发展的心路历程,可是我们计算机科协才成立了半年啊!!!
但是想了想,从真正开始构思这篇 Wiki 到目前得到了目前一百余个同学的帮助、学院和社区的支持,确实是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写来玩玩。
故事也许要从一位已经毕业去米国名校读研的大学生活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猛人学长晓宇说起,他在大一从自动化转专业到计算机,在超高 GPA 的前提下(国家奖学金 & 曾经一次裸绩全院第一),仍能抽离出非常多的时间打比赛做科研,并且涉猎的范围相当广泛。
在大一一次偶然之下我认识到了这位有古君子之风的神人,在日后成为了我在大学阶段最好的朋友和有着最深远帮助的人,但是我还在瞎研究东西。
恰好那个阶段,自己正在迷茫无所适从的时候,听闻他在自动化的一个人工智能社团学习,想到自己程序设计实践有 KNN 算法之类的实践,就因缘际会,加入了其中。又因为种种原因,那一届在自动化没招到长久留下来的新生,在晓宇要去汕头学习的时候,新一届的招生恰好开始,于是我就只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了(乐)。
当时的国内的 AI 资料还不够完善,在 AI 教授领域非常有名的李沐老师刚开始讲他的《动手学深度学习》,北大爷的 CS 自学指南诚然非常 Nice,但是多数的课程门槛非常的高,想要把新生培训的事情办好,诚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过当时受到计算机学院一位真正热爱教学的老师溪源老师影响,让我对去讲课还是抱有期待。
自动化的那个社团名字叫 SRT ,是依托于杭电一个名为 IIPL 的大实验室的社团,在我之前曾经有过六位社长都是相当优秀的同学,也出过非常强的同学,但是到我这里的时候,实验室的老师大多招收了不少研究生,平时科研 + 授课压力非常大,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带一个一无所知的本科生,更何况是发论文这种难度系数相较而言不低的,耗费精力相当巨大的工作。所以招收新生培训新生的工作就落到了我的身上。
当时我只是大二上,自己论文也就看了几篇,勉勉强强的懂一点「炼丹」的技术,所以没有什么办法准备,就和前一任的学长一起写了一个简单的培训计划,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画了一个自己看都觉得乱的像蜘蛛网的图。培训教材我们列举了一些好的课程,以及一些不错的 AI 论文,额外写了四五个 Python 任务,我们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招新。
在那一轮培训的过程中,晓宇来改作业,我来组织大伙开会和讲一些内容,我们看着很多原本电脑都不会用的同学有机会能接触到世界相较而言很前沿的任务,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图一:最早的SRT社团培训)
同时,也发现了过去教程的一些问题,很多优秀的同学,只需要一两周就可以把全部内容做完,有些高中之前完全没基础的同学,会花很久,而且需要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教,他们可能敲键盘都是一指禅,所以要想照顾到他们,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事情。但不能放弃他们,不然就会带一点社会达尔文主义了,我非常不喜欢这种所谓的优胜劣汰,大伙都应该有平等学习的权力。
不过很遗憾,一个人的精力确实有限,最开始的两百多个同学,到最后就只剩下八个了,还有一些也转专业到了计算机,面临更为巨大的课业压力,最后的最后,在实验室中可以对接老师的是少数。
这样的经验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希望做到让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得到训练,能力强的同学也会感到挑战,当时视野和能力局限住了我,我看不到更多的东西,也就做不出更好的东西。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在我大二下的时候,下定决心要考研,在晓宇的推荐下,机缘巧合发现了南京大学的 jyy 老师,被其思想所震撼,为其宏大的浪漫而感动。进一步接触了一生一芯和 Datawhale 这样努力改变世界的开源组织,让我见识到了完整的计算机科学的大千世界。回看杭电,我们有着相当丰厚的资源,有着极大空间供我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那我为什么不能学习南京大学的思想,借鉴各个大学已有的生存指南,不为任何功利的目的,只是想要做点正确的事情,秉持明知不可为之,求万世治安事!Students help Students!
值得一提的是,杭电更为流行的风尚是打比赛,搞科研最流行的是搞计算机视觉。并且大伙普遍的忽视除可以直接拿来就业的内容以外的所有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文素养、基础学科等等。
这并不是由具体的某一个人可以决定的,而是整个社会和互联网企业的红利期决定的。在五年前,企业就像撒钱一样,杭电的相当多毕业生都可以找到非常好的开发工作,自然大伙都喜欢学,慢慢的,功利的风尚在整个社会都弥漫开来。
大伙普遍性的都希望别人能给一条既定的道路,循规蹈矩的走完每一步仿佛就可以获得成功。每一次在计算机的提建议的会议上,我就会很奇怪,相当多的同学要求取消通识选修课,取消大物取消数电这种基础课,都要求要加一些更为流行的技术的课。
杭电有一个相当强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战队 Vidar,他们有十五年的历史,坐拥深厚的技术积淀和超强的竞赛实力,却面对着无人可招的情况,因为大伙都去卷 JAVA 了。
我认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放弃了自己掌握自己发展,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我们放弃了如何去思考,而选择了变成无根的浮萍。如果知识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培育出来的仅仅只是讨好企业的大学生,而大学教育本身,应该让我们寻找改变世界的力量。
于是我当时的计划是,先尽自己所能,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踩得坑,走的错误道路都记录下来,然后借鉴南京大学和上海交大的思想,先写一些有指导意义的软文,然后把自己学的 AI 和编程的内容写下来,并且吸取一些国外优质的课程内容。争取做一些更新手友好的内容。写了两个月,将 AI 和编程部分自己的入门经验写出来了,估计输出了数万字。
不过问题很快暴露出来,我作为一个个体是渺小且无力的,而计算机科学的世界是宏伟且庞大的,凭借我一个人,我这辈子写完是没戏了。不过没关系,我在冥冥之中仿佛与战国时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纵横学家有了心灵感应,是时候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了!
在新生到来前的那个暑假,我先后联系了杭电技术最强的几个技术团体的同学,一起参与到 Wiki 的完善工作去,尽可能补齐计算机技术的方方面面,甚至我们找到了杭电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韩健夫老师为我们写了一篇文章。随着 22 届新生的到来,Wiki 已经初具雏形了,我们依靠新生的反馈,循序渐进地修改内容,并且鼓励新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对 Wiki 进行修正。
(图三:超大规模的22届)
在这个时候,我觉得也许仅仅靠校内的视角,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一些更为先进的生产力的帮助!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之前看到过的 Datawhale 的教程,于是我去联系了他们的开源项目负责人和创始人,甚至去了他们在杭州的总部。
在与他们的沟通过之后备受振奋,有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乐,感觉 Datawhale 这样的社区就是一群我这样的聚集在了一起。我们的理念和思考完全相同,并且他们传递给了我一种力量,一种可以让理想真正落地的力量,一种靠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帮助,通过信任和感情把大伙联系起来。
一个人也许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真的可以走得又快又好!
在理性选择占上风的社会里面,理想已经被视为一种伪善。
人会在什么时候相信理想?为什么理想会被无数人前仆后继的去追求,哪怕献上自己的生命?
因为理想主义者永远活在一个明天和远方都充满希望可能性的世界里,在远方一定有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在明天一定有一个比今天更美好的世界等待我们去追寻。我们把对未知与未来的世界美好愿景装入理想的荷包中。怀揣理想,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
理性选择仿佛已经给出了一套解释未来的标准答案,当我们有了一些世界就是这样的草率的信念时,我们就再也不会想像那个更美好的世界,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囚笼,关住了我们,让我们青年陷入了菜鸡互啄的囚徒困境,夺走我们想象力的同时,也夺走了人与理想的联系。
到了现在,靠着信任、感情和互相帮助形成的团体已经走到了新的关口,我真诚地邀请任何渴望改变这个世界的人,从眼下的一亩三分地开始,既然我到了杭电,那我就建设杭电,一点一滴的积累,兴许真的有机会能看到天下大同的那一天呢,哈哈哈。
故事到这里,HDU-CS Wiki 的讲义算是从“雏形初具”,到“像模像样”了。 前面提到,“这篇 Wiki 得到了目前一百余个同学的帮助,学院和社区的支持”,那也就意味着,除了“我”之外,其他人那里也有着关于科协成立、Wiki 发展的有趣的故事。
让我们换个视角,继续讲故事。
新的视角:「鸟鸟」,一个爱写文章的计算机学子。来自杭电助手,这是一个以「用技术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的社团。
即便我不说,大家也能从前文饱含武侠色彩的行文中感受到,zzm 是一个抱负远大、很有情怀的人。他看待事情从来不以自己为起点,而是以同学们的处境出发,从整个社会背景出发,发现共通的困境,然后以现实的视角去解决问题。
我曾经写过一个关于编程的微型册子,开篇中是这样描述的:
但今晚,也就是 2022 年 08 月 22 日的凌晨,Bird 在和一位叫 ZZM 的奇人聊了一会后,被他的格局所感动。
但要讲起我和他的相识,还是在 22 年 5 月左右。
人生就是这样,乍一看很多事情都是偶然,但本质上是因为性格特质造成的必然。我和 zzm 的结识当然也是如此。
他之前是因为另外一件事情找到助手,我们很受触动,但大家当时更多的还是觉得,他是有一有理想有热血的人,甚至这些热血与言语有些可笑。换言之,我感觉 zzm 能做大事,但是缺了点什么。
而这时,zzm 已经在悄然策划 HDU-CS Wiki 了。
时间来到8月,zzm 又找到我,说他已经“做了一套帮新生入门的十来万字的讲义”,听说助手也有兴趣做这块,可以合作,尤其是帮忙补充 WEB 开发那部分。于是我和社团的人在上面写了几篇文章。这时候,我感受到了他强大的执行力。
此时,Wiki 的内容与结构基本完整
终于,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尤其是关于新人如何学习编程的理念,以及热衷于引新人上路的心。
又过了几天,zzm 和我哭诉,他发动了许多班助去宣传,但「宣传下来一个人」。zzm 自省,说,「可能班助的宣传文案没有吸引力」。我听到后,脑子里冒出了无数典故:「高山流水遇知音」、「千里马与伯乐」,有了以下的对话:
我:「宣发是我强项啊,我来写写试试」
zzm: 「简直是天要下雨有人送伞」
HDU-CS Wiki 就有了新版的宣发语,同时也是序言。
再然后,我就像订阅了公众号一样,zzm 隔段时间就和我说,「鸟哥,我今天又联系到了 xxx;鸟哥,我今天又xxx 」 「鸟哥」,只是尊称,他还有着说不清的「xx 哥」,一个个去联系,去沟通。这时候,我开始惊叹他的组织能力。
而 Wiki 在近一年的过程中,不断打磨着
忘了是几月,zzm 又开始向外探索。比如和南大沟通与学习;向 Datawhale 学习;尝试邀请外部的团队与社团学生一起举办活动,并思考如何保证各方的初衷、利益、如何做得更好。
也正是因为如此,Wiki 的发展开始有了章法
从某天开始,张桦老师就不断地出现在 zzm 的口中。在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大家的信心又进一步增强,许多事情做起来也更容易、更有说服力了。感谢计算机学院无数老师的支持。
有了学院的支持,Wiki 的发展不断提速
时间终于推进到近期,zzm 有一天又找到我,说,张桦老师觉得讲义已经得到了计算机学院官方的认可,学院鼓励这样的行为: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中宣传讲义。
而我又很荣幸地,受邀去写卡片上的宣传语。实话说,我当时激动地开始哆嗦了。当时构思了好几天,一直想不出能够让自己心头一颤的文案。最后还是在和 zzm 约在科技馆见面,决定当场写完。
而当时恰好身边有两个大一学生,而我已经在杭电待了6年。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 6 年前的自己,有一种强烈的跨时空对话的冲动。 zzm 当时看到文案,开玩笑地说,「你这是直接写成了,对计算机学院新生的一封信啊」。我当时笑笑,说,没忍住哈哈哈。
没过几天,zzm 就给我发了录取通知书内部小卡片的设计稿。真的成了致计算机新生的一封信!再一次被计算机学院所感动,无论是对已入学学生的努力成果的大力支持,还是对未入学学生的心意。
Wiki 达到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被塞到了录取通知书中!
重要的并不是放进通知书这件事本身,而是,能影响到更多的人。或者,用 zzm 的话来说,「我们最经常收到的对讲义反馈就是看到这个太晚了,所以这样大家正好是最完美的时间看到」
下面来分享一下,「新的起点」指的是什么。
杭电非常支持社团文化,不限于各种技术性、爱好性、职能性社团。「杭电助手」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土壤存在,才得以不断地发展壮大,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zzm 新成立的「计算机科协」,也同样得益于学校开放的政策。
zzm发起了这样一份计算机科学讲义,助手曾经也有类似的想法,我们还曾畅想着搭建校内的计算机学习平台,以及在全校氛围内宣传开源的氛围。但奈何社团内没有这样一位拥有强有力组织能力的人,很可惜,没有最终执行下去。
在通知书的事情落实后,我又想到zzm曾经说过想在学校内搞活动,有点类似于「计算机文化月」。 我意识到,时机正好,科协正是拥有强大组织能力的社团,我们可以一起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计算机学院,除了被学生熟知的「杭电助手」,还有将名气打出校外的「 Vidar-Team 」,这两个社团关系也很不错,是兄弟社团。同时还有新兴的「未央学社」,也积极地在学校在建立开放性技术群聊。
后面的发展,只能用「水到渠成」来形容了。我发起了群聊,拉了四个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大家一拍即合,「好!」、「好好好!」。
- 计算机科协组织能力强,技术栈主要侧重 AI科研 与 计算机基础技术传播。
- 杭电助手主要是网络应用开发方向,更注重实战,后端技术栈主要是 Go。
- 未央学社同样是网络应用开发,更喜欢研究中间件、分布式,后端主要是 Java。
- 而 Vidar-Team ,当之无愧的全校最猛的网络安全方面的社团,而且涉猎很广,比如 IoT等等。
四个社团覆盖了计算机学子的主要学习方向,无论是科研还是工作。
更关键的是,四个社团都有着同样的理念,热衷于技术的开放共享,让杭电学子在计算机方向少走弯路,用更轻松的方式走得更远。
很难有一个社团独立完成这些事情,而集大家的力量,可以。
我们期望建立常态化的计算机类社团合作机制,一起举办各类计算机活动。 第一件事,就是赋予 HDU-CS Wiki 新生,集四社团之力补齐原 Wiki 在 WEB 与 安全方面的不足。
新的视角:「晓阳」,一个热爱计算机的22级学生,22级学生中最早接触 zzm 学长的一批人之一。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记得在高考完结的那个暑假里,在一次偶然的水群中,我结识了 zzm 学长,成为《 HDU 计算机科学讲义》最早的一批受益人之一。对于那时的我,讲义里提到的杭电生存指南和高效学习模块,帮助不可谓不大。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点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是存在巨大问题的,高考带给我们的学生思维和惟绩点逐利化的惯性是巨大的,我非常感谢 zzm 学长所写的《 HDU 计算机科学讲义》以及暑假线上“宣讲”帮助我认清、理解真正的大学。可以说,讲义里的软实力模块,帮助我扫清许多大一 CS 自学之路上的障碍,躲避了许多的“坑”。后续开学,自然我也就加入到社团中去了。
不可否认的是,那时的讲义讲述计算机硬实力方面存在着不足,难度曲线过于陡峭,许多知识一笔带过,甚至许多 Page 只是放了一个视频链接,同时社团在培养中也存在不小的问题。幸运但也不幸的是,熬过了难度不小的几个社团大任务之后,社团培训迎来了终点,但也使我陷入了迷茫。
我不想投身于所谓功利化科研,一周学完 PyTorch 手写数字识别,不学机器学习直接上手深度学习,零数学基础学 AI 等等都极力将我从功利化科研路线劝退。在功利化环境下,似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学习成为了“谬误”,当我说出想要先学习数学基础、Python 基础、机器学习方法却不被认同时,不禁让我陷入深深自我怀疑:难道逐利化的“用啥学啥”只能是当今环境的唯一解吗?
在和zzm学长的交流下,他向我推荐了 CS61A 这门外国课程,这成为了我“梦”的开始。
完备的课程资源,从 0到 1 的一条龙式学习,丰富有趣的课程作业,不禁让我感慨国外名校强大的教学实力。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学完了 CS61A ,但掌握的知识可以说比学校一学年带给我的知识还要实用。
之后,我开始学习各种优质的国外开源课程,例如:CS106B、CS106L、CS50AI、Cousera 上的机器学习、Duke 大学的C语言基础课等。在学习知识之余,我不禁感叹国内计算机教育的落后,并开始加入到zzm学长的讲义修缮队伍,一起栽树,帮助后人乘凉。
在那之后,我们一起写《 HDU 计算机科学讲义》、在计算机学院创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协会,不为功利追逐,仅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新的视角:「 CatNFish 」,一个热爱计算机的22级学生。
我并不是 22 级里第一批遇到 zzm 学长的那些人,反而我是大一依旧接近尾声的时候接触到了 zzm 。在结识 zzm 之前,我与大部分 22 级学生一般,不知道怎么去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学习,但摆烂也摆的不开心。但在一次饭桌上,zzm 很坚决的否定了我之前的学习方法,在之后的交流中,他也把当时完成的 Wiki 扔给了我,我才在读了 Wiki 和一次次的饭局中认识到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大学。大学早已经不是高中那种可以用任何一种东西量化的阶段了,成绩也已经不是所有,如何去学习早已超越学习本身。
zzm 最先教我的除了让我认识到我大一的浑浑噩噩,也教会了我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找到学习的乐趣。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后,学习也从为了考试,高的绩点变成了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去学习。我一直对着AI有着很大的兴趣,这之后,在与 zzm 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我不知道的知识,也借着计算机科协这一途径在 2023 年 7 月 7 日到 8 日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WAIC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现在 AI 发展最顶尖的科技和人才。借此,我也更深刻意识到卯足了劲在无用的学习中去无效内卷,是永远跟不上到这个行业的高速发展的。
除了 Wiki,Cs61a 是 zzm 学长第一个推荐给我的课程,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我不仅意识到了一门优秀的课程应该是怎么样的,更加意识到了不去功利的学习一门知识,一门课程是多么轻松和有乐趣的。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了 Wiki 存在的必要性,zzm 所要表达的从来也不是用利益去衡量的一种东西。
以我很喜欢的 Datawhale 在 WAIC 上的论坛会的一段话作为结束:教育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本质上就是帮助个体联通外界生态体系,使之与其他个体以及包含个体的小系统一起与外部生态系统间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从而适应并改造所能联通的生态系统的过程。
新的视角:「Krismile」,一个热爱计算机的22级学生,22级学生中最早接触 zzm 学长的一批人之一。
辗转,我买了一张列车票,可当我真正身处车内,才发现车窗外是一片黑夜,我看不清列车通往何处。
初入大学,我感到的是新奇、自由与无限的活力,但是我没有方向。我是一个焦虑的人,当我看不清未来的迷雾,我感到惶恐。我顺着中学的习惯去努力并试图用社团与实验室来充实自己,但我依旧没有自己的方向。
我所认为的方向,不是某个既定的专业方向或是某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它更像是一种途径与平台,一种弥补信息差,寻找并组织资源的力量。
正如张院长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拓宽视野,组织领导的能力。而我认为,正是这种力量,让hdu-cs.wiki落实,让突破黑夜成为可能。这也是我从zzm身上看到的,他身上散发的光,他的积极与热血推动着理想向前。
寻找资源的能力与接受资源的能力同样重要,自我形成的学习模式与已有的教育发展模式当并驾齐驱。这个时代技术变迁极快,唯有思维模式与人文素养等难以变化的东西才能为个人对专业化知识的学习赋予持续动力。
通过WAIC,我接触到教育技术专家王志军老师,她所研究的联通主义学习或许与上述文字有相似之处,下面引用部分原话:联通主义学习是一种信息网络环境中复杂的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应先学会如何选择学习内容。学习并不意味着记住或者重复某些内容,而是要求学习者投入创建和分享内容的过程中,建立起自身知识背景、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连接。
与大家共勉:多看,多听,多尝试,多思考吧!